雪橇起源于北欧,也称无舵雪橇,是一种运动员仰面躺在雪橇橇体上,双脚在前,通过肩部、躯干、腿部细微协调用力来操控雪橇滑行方向且无制动装置的高速滑降运动。据记载,早在1480年挪威就已出现无舵雪橇。
1883年2月12日,瑞士人皮特和澳大利亚人乔治联手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国际冰橇比赛”,他们用时9分15秒滑过在瑞士达沃斯4公里的赛道。随后这个运动在瑞士、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国家迅速兴起。
1957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正式成立,决定从1964年第九届冬奥会开始进行无舵雪橇比赛,设有男子单人、双人及女子单人3个比赛项目。2011年国际奥委会宣布,雪橇接力项目正式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场地与装备
雪橇比赛所用赛道与雪车、钢架雪车基本相同,只是起点比另外两个项目更远一些。赛道以钢筋、水泥、高科技塑料纤维等材料搭建或拼装而成,呈不同种类的弯道形状。
全程11-18个弯道,弯道半径为8米。比赛线路长度男子1000-1350米,女子800-1200米。道宽1.3-1.5米,平均坡度为4-10度。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异为70-130米。
在运动员出发250米左右的距离后,能够达到80公里/小时的速度。现在的无舵雪橇比赛中,选手的速度可以达到140公里/小时或者更大,其离心力超越5G。
无舵雪橇全长为70-140厘米,宽为34-38厘米,高为8-20厘米。橇体由2个橇刃固体、2个橇刃、座板和2个连桥组成。滑板前面翘起部分可有一定柔软性,以利转弯,但不准装置能操纵滑板的舵和制动器。
单人橇的重量在21-25公斤之间;双人橇的重量在25-30公斤之间。雪橇比赛规则允许运动员通过配重增加重量,但如果配重超出规定的范围,则会被取消比赛资格。
雪橇橇刃和钢体部分在使用前后,需要进行打磨,根据气温、冰温和运动员技术水平调整出合适角度。运动员的比赛服由拉伸材料制作而成,手套材质细腻柔软,上面有尖锐钉子,还要配备比赛专用鞋、头盔等装备。
比赛规则
北京冬奥会雪橇比赛共设男子单人座、女子单人座、混合双人座、团体接力赛4个小项。
运动员坐在雪橇上,双手借助起点助栏用力向后推而使雪橇起动。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仰卧在雪橇上,单手拉住雪橇皮带利用身体起卧,变换肩、腿姿势操纵雪橇,使之沿着冰道快速滑降。
选手尽可能选择最理想的线路前进,以减少比赛用时。运动员中途翻车或脱离雪橇不算犯规,但到达终点时必须在雪橇上,否则成绩无效。
单人项目比赛需进行4次滑行,4次滑行时长相加,用时最少者夺冠,男子40人,女子30人。单人项目由抽签分组。
双人项目需进行2次滑行,2次滑行时长相加,用时最少者夺冠。双人起点位置跟女子起点位置相同,全世界只有20对(40名)运动员有资格参加冬奥会。
接力项目要求所有参加接力的运动员必须是有资格参加冬奥会雪橇项目各单项的运动员。每个参赛队要分别完成男子单人、女子单人和双人项目的比赛,按成绩的总和进行排名。
接力比赛终点线上方设有接力弹板,运动员通过终点前需坐起拍击弹板,从而开启起点处的出发挡板。
代表人物
托比亚斯·阿尔特(Tobias Arlt),生于1987年6月2日,德国无舵雪橇选手。
2014年索契冬奥会,托比亚斯·阿尔特与托比亚斯·文德尔组合获得无舵雪橇男子双人金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两人在该项目蝉联冠军。
在谈及备战即将到来的冬奥会时,阿尔特说,作为世界顶级运动员意味着要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即使是在休赛期间的夏天,也要保持一天两练,而节假日不在家人身边更是家常便饭。
北京冬奥会-雪橇场地
北京冬奥会雪橇项目比赛将在“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进行。这里是世界第17条、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北京冬奥会首个国家队入驻训练的竞赛场馆。
“雪游龙”位于延庆赛区,赛道长度1935米,垂直落差达到127米。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一共产生10枚金牌。
这里共设置16个弯道,5个赛道出发区,提供观众坐席2000个和站席8000个。最高设计时速可达135公里,是北京冬奥会最快的赛道。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第11个弯道——360度回旋弯道,这条赛道从远处看就像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
2021年11月20日,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在这里顺利举行,同时也是中国的电视台第一次直播雪橇世界杯。
赞(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