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赏析(平林漠漠烟如织全诗教读)

小猪 361 0

作者 闵晓萍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赏析(平林漠漠烟如织全诗教读)-第1张图片-小猪号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赏析(平林漠漠烟如织全诗教读)-第1张图片-小猪号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首无名氏的词,倍受人们的喜爱,那就是《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这首词受到古人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箫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何以有如此魅力,流传至今。

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创作背景

这首词背景已经不详。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一、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这首词的作者现在已不可考。相传是李白所作。但从词体的发展来考察,这首词的风格不太可能出现在盛唐时期。也有人推断这是北宋前期的产物。有人将其归于李白名下,无非是想让这首词流传的久远一点。

事实上,这首词不管是否为李白所作,对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丝毫不影响它的优秀。只是为作者没有留下真名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二、走进作品,欣赏词作的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

1、关于这首词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笔者不赞同这种说法。

这首词写的是离乡背井、羁旅行役之感,这个主题在古典诗词中是极为常见的主题。由于现在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便捷,这类作品要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并非易事,但这首词却依然流传至今,非常感人,并一度选在语文教材里面,可见它必有非凡的魅力。

2、走进作品,感知欣赏作品内容

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有一位长途跋涉的旅客,中途停下来休息,倚楼望远,触发了对于乡土的怀念和欲归不能的忧伤,于是就在墙壁上题下了这首词。 类似过去有人到著名的景点旅游,兴趣来了就在某一处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当然现在是不能这么做的。

这首词分为上下阕。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是他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色,也是他心中所感到的风景。远处一片树林,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在树林的后面又露出了一带荒凉的山峰,那青色的山,看了让人伤心。这里不但描绘了自然景色,同时也写了人物的心情。

两句中作者非常注重用字,例如以“平”来形容“林”,确切地写出了是凭高远望时所见的树林,也同时表现了全词阔大高远的意境。“漠漠”和“烟如织”,写出了一片迷蒙的烟景,真切如画,而这幅画面呈现的色彩又是凄黯的,与全词的情调相合。

“寒山”给人带来的是寒冷和荒凉的感觉。“碧”本是青绿色,山的碧用“伤心”来形容,非常奇妙而新颖,值得玩味。比如现在在陕西关中一带,形容一个女子很可爱,就说“长得心疼”。那么,这里的“伤心”,就可理解为一个表现“碧”的程度的词。因为山本是无知之物,这里却用人的感情来表现它,就显得特别新颖。

所以“瞑色入高楼”这一句,就加强了人的迟暮、孤独的感觉和情绪,也是由远到近归结到词中主人公的所在地,紧接着“有人楼上愁”点名人物、地点和人的心情。这句是整首词的关键,因为全词写的都是这个人在驿楼上的所见所感。

下阕,“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写这个旅客在楼上站立很久了,依然是“空”伫立,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就表现出来。此时天更晚了,鸟雀都急急忙忙的飞回巢去了,鸟都有归家的要求,何况是终年在外漂泊奔走的人呢?人怎么能没有思归之念呢?作者由“宿鸟”想到“归程”,想到归路迢迢,唯有连绵不断的长亭和短亭。这就更显得归程甚远,归期难料。

3、这首词的艺术性

这首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词的结构非常匀称,上阕由远及近,下阕由近及远;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带情,下阕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情中有景。所以写的内容虽然是一个极为常见的主题,但仍然非常的打动人心。

总体看来,这是一首非常有内涵有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少艺术的魅力,也不会因为这首词是李白所写就增辉添彩。好的东西,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浪淘沙,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的文学宝库里定会绽放出一颗颗闪耀的明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