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啊?

文明城市 497 0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部分类在繁殖时,将卵排出体外,前代对后代就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至于能否成活和安全地生长、发育,只有听天由命。

往往这种生殖方式,只有依赖于生产数目巨大的卵,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亿粒卵,以确保其中一些能受精、孵化、发育,直至长成,使种群得到继续繁殖。

但有些种类,通常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里,只能产数枚、数十枚卵。为了保障后代的延续,这些鱼往往具有由双亲或其中一方来进行某种程度的保护。

这种护幼的习性,表现在筑巢、守护鱼卵的孵化、照顾幼鱼等。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几种会筑巢的“顾家”鱼。

就地取材——水草筑巢

刺鱼在生殖期先由雄鱼在溪流的浅水区选择合适地点建造产卵巢。雄性刺鱼用嘴衔来眼子菜细茎,由自身的肾脏分泌一种透明粘液。

这种分泌液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遇水或空气就凝成固体,借此将衔来的眼子菜细茎粘织成适于产卵的鱼巢。

在工作中,雄性刺鱼不时向着巢游泳并泼水,看上去好像是在考验巢的坚固程度,经常用自己的身体摩擦这个小床,用体侧的粘液来使它们混合,这样就变成了水草砖的水泥浆。

其次,用吻伸入水底的砂中,衔了满口的沙,而散在这个基础上。

这样反复的工作着,一直到小床被压到结实而稳固为止。

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啊?-第1张图片-小猪号
图片来源:Science Source

为了考验这个基础的一切材料是否坚固,它常用水来灌注。

完成后的巢,是一个中空而略呈圆形的东西,它和固定在水草上的一个基础面完全相附合,巢的全部再用身体的粘液把它封得很坚固。

巢里面石膏样的组织,需尽可能做得光滑,这个小小的建筑家,把身体在巢内辗转反侧,而把粘液涂上,内壁就好像涂了一层坚固的假漆。

土木专家——掘泥筑巢

有的鱼类在泥质底部掘泥筑巢,如黄颡(sǎng)鱼、棒花鱼、罗非鱼等。

黄颡鱼的雄鱼具有营窝的习性,在生殖期间,雄鱼游到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 8-40 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鱼巢,有的几个在一起,也有几十个成群,相隔不远而形成穴群。

类似的,也有的鱼类在石砾底部筑巢,如大麻哈鱼、七鳃鳗、青海湖裸鲤。

大麻哈鱼到达产卵场后,选择环境僻静,水质澄清,水流湍急,水温适中,水底为砂砾质的地方,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 1 米,深约 20 厘米的坑,这种巢被称为“卧子”。

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并已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七鳃鳗的产卵场所类似于大麻哈鱼,雄鱼先行到达产卵场后,先行选择场地开始筑巢,雌鱼随后到达后一同工作。

它们用吸盘状的口吸起小石,用拖和震的方法使其松散并拖到巢的下游方,筑成一推,在河底形成一个直径 50-80 厘米,呈卵圆形或圆形的凹陷坑,这就是它们共同打造的“爱心小屋”。

安全精致——隐蔽巢

有一种小鰕虎鱼能营造精致的隐蔽巢,雄鱼先把空贝壳翻转过来,使凹面向下,然后钻进去用尾鳍把沙扒开,形成小室,最后挖一条渠道与外界相通。

沙鳢利用沉水的掩体,如蚌类、瓦片或破瓦罐作为产卵的巢穴。

瞅啥瞅!没见过会筑巢的鱼啊?-第2张图片-小猪号
图片来源:Phys.org

镖鲈的巢也很特殊,它选择水中岩石底面与底部石砾之间的空间作为产卵场所,这一空间的距离约为 15-25 毫米,恰好与背鳍竖直时的鱼体高度一样。

雄鱼先用肉质球状背鳍棘末端清除岩石底面,以便能粘附卵粒。

许多迷器鱼类(如斗鱼)能营造出最不平凡的巢,雄鱼选择水面平静避风的地方,由口吹空气和吐粘液形成小泡,无数的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表面隆起或略扁平的浮巢。

在卵和鱼苗附近护幼的亲鱼,不但要守护卵或幼苗,驱赶侵犯的敌害,有的还要不断清除巢内杂物,或激起水流,以保持巢中的良好环境,甚至把卵搬出巢外,进行巢内打扫和修缮。

与那些生完就跑的鱼相比,还真是名副其实的“模范父母”呢!

责任编辑:上方文Q

标签: 动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