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联网的造梗能力,不光传播的快,还越来越抽象了。。。这两天,世超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个叫作 “ 达尔文效应 ” 的标签,底下好几页的推文里,都配上了阳光穿过云层或树叶的照片。
顺带还贴上了这么一句话: “ 当达尔文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 ” 。
等等,达尔文?效应?光线?世超快速检索了一下自己知识储备浅薄的大脑,还算了解达尔文是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可他老人家生平除了研究物种起源之外,也没有做过什么和光学有关的研究啊? “ 鸟的事我都可能管,但这玩意儿和我真没关系。。。 ” ▼
就当世超以为这是什么我不知道的新梗的时候,托尼老师从我身后走过,说了这么一句话。
“ 什么达尔文,这不就是‘丁达尔效应’么?摄影老法师都知道的,耶稣光嘛! ”
被他这么一点,世超好像有点明白这是咋回事了。。。咳咳,在盘清楚这事儿之前,咱们先来重新回顾一下这个中学物理的知识点。
丁达尔效应( Tyndall Effect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 “ 通路 ” 。
事先声明哈, “ 丁达尔效应 ” 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和达尔文、丁真、塞尔达、达芬奇、达克宁这些抽象词汇没有任何的关联。
这个现象最早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在 1860 年代所提出的。老兄这大胡子倒是和达尔文一模一样。。。▼
丁达尔本身是一个登山家,他在阿尔卑斯山度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因为经常在爬山的时候看到日出日落这些自然变化,他就想要用科学的方式来解答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对,没错,丁达尔效应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想解决这么一个幼儿园中班优等生级别的 “ 十万个为什么 ” 。然而这个问题问出来容易,想要解答并不简单。
丁达尔想证明的一点是,天空的颜色是太阳光散射在高层大气中粒子周围的结果。
他拿来一个简单的玻璃管来模拟天空,并在远处放了一盏灯来模拟太阳,接着他慢慢用烟雾来填充玻璃管。当年他用的玻璃管是这样的。。。▼
这时光线从玻璃管的侧面看上去是蓝的,而从远端看则是泛红色。没找到原始实验的素材,和下图水缸里用光线照射凝胶的效果类似。▼
所以在当时他得出的结论是,光会从大气中的尘埃或水蒸气颗粒上散射出蓝色,就像光从玻璃管中的烟雾颗粒透出来一样。
虽说这个实验没毛病,但他得出的结论是错的。天空的蓝色是可以解释为由光散射引起,但本质上形成影响的是空气中的分子,而不是体量更大的尘埃颗粒。
简单来说,同样都是光散射,人家天空的颜色是分子级别的事儿,和水蒸气或者尘埃这样大尺寸颗粒物质关系不大。真正聊清楚天空颜色的是后来的瑞利散射▼
但这个实验也不是完全没用。
丁达尔在实验中还发现,光线在透过不同物质的时候,所产生的光线散射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通过胶体( 一种较均匀混合物 )时,会让光线的照射路径清晰可见,所以丁达尔效应也经常被用来分辨胶体和溶液。
而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 “ 耶稣光 ” ,其实就是空气中的灰尘、雾气以及云层形成的胶体。
在太阳被均匀厚度云层挡住的时候,类似从云中放出万丈光芒的丁达尔效应是最明显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丁达尔效应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好找到的,比如像下雨天汽车的前大灯、从窗户射入室内的光线、阳光照射树林的缝隙等等。
原则上只要满足空气中有足够的均匀悬浮颗粒以及束状光就行了。至于在拍照的时候,注意不要顺光,尽量采用逆光、侧逆光或者顶光的角度去拍,这样最容易拍出效果。
不过说了这么多,世超还是没搞明白,人畜无害的 “ 丁达尔效应 ” 为啥会被网友们说成 “ 达尔文效应 ” 。就算是把物理知识还给老师了,要生物老师来背这锅是不是不太合适?当然,也可能是如今的互联网流行玩抽象文化,是世超冲浪不积极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做传统实验,多没劲。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件错误的事情,明白真相的人适当玩梗没问题,如果真要是以讹传讹,让不知真相吃瓜群众当了真,就不太好了。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捕捉到丁达尔效应,那就多多留意湿气大的地方,一般在雨天、海边、山洞、雾天、溪林等气候和环境,会比较容易拍到。
玩梗要是能配上漂亮的照片,说服力还是要更足一点。
图片、资料来源:
https://www.rigb.org/explore-science/explore/collection/john-tyndalls-blue-sky-apparat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Tyndall
YouTube :Scattering of light & Tyndall effect
谷歌图片
责任编辑:随心文章纠错
话题标签:小红书达尔文丁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