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失望,期权没有变现、6月工资没有发、7月工资也没有发、还突然被裁退了。”7月28日晚,每日优鲜员工吴萍(化名)告诉虎嗅。
让吴萍们最为气愤的是,7月28日,原本是每日优鲜和员工们约定的“补发6月份薪水的日子”,但每日优鲜高层却选择这一天通知大家“离职”。
更诡异的是,在7月27日晚上19:26,每日优鲜竟然以“公司空气问题”为由,通知全员第二天(7月28日)居家办公。在官方通知里,每日优鲜发给员工的文案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安全的办公环境,公司决定增加一场空气治理”。
有员工告诉虎嗅,“这场空气治理”更像是“把员工拴在家里,避免裁员消息引发情绪化事件”的借口。
7月28日下午14点左右,吴萍等员工被拉入一个飞书群,并被通知在此“线上开会”。当时,吴萍等员工还误以为这场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如何补发6月工资”。
据超过6位参与了7月28日会议的每日优鲜员工透露,在今年5月每日优鲜发起了一轮裁员。对于留下的员工,公司采用了“延后发薪”的方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优鲜会在当月10日发放上一个月的薪水,但在6月10日,公司通知大家“薪水要延后到6月30日”。(有员工向虎嗅透露:从5月开始,每日优鲜社保缓交。)
可悲的是,在等待发薪的20天里,很多员工还被“洗脑”努力工作。一些中高层和部门领导,向部分员工传达了包括却不限于“即将有大笔融资到账”“与公司共度时艰、爱惜一起努力的品牌”“只是延后发放工资,不会不发工资”的信息。
以及,直到7月27日,所有每日优鲜的员工依然要准时10点打卡——在被欠薪的状态下,每日优鲜的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照旧。
在6月30日,每日优鲜并未如约发放本应在6月10日发放的薪水(实际上这是5月的工资),在此之后,补发工资的日子被每日优鲜高层多次延后,最终定格在7月28日。
一部分员工从5月开始,已经向每日优鲜发起劳动仲裁,但依然有一些老实的员工愿意相信每日优鲜。两个关键因素让这批老实人愿意等待:在7月15日,每日优鲜以“官宣”的方式宣称与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并获得2亿元股权融资;以及多位员工向虎嗅表示,作为一家美股上市公司(每日优鲜于2021年6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他们相信每日优鲜不会轻易倒下。
几乎所有参加7月28日会议的员工,都误以为将听到“发薪水的好消息”。
“我们每天刷手机新闻,2亿融资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我就想公司都融资了2亿,我一万多的工资肯定没问题了。”本来有结婚打算的小倪(化名)告诉虎嗅,很多每日优鲜员工手里都握着期权,在2021年6月上市后,大家本以为“生活有奔头”,但随着每日优鲜股价持续下跌,“财务自由”的梦想渐行渐远,但她终究没有想到会有一天公司“发不出薪水”。
但现实给她当头一棒。
7月28日下午,每日优鲜HRBP代表公司告诉所有人:“这里面大部分人(指飞书线上会议里)的工作就截止到今天7月28日,7月份社保和公积金由公司缴纳,8月份开始大家要去做自理。”值得注意的是,据虎嗅了解,这位发言的“人力”甚至不是每日优鲜HR部门领导,在关键时刻公司CEO并未露面,也未敢直面员工“宣告裁员”……
截至美东时间7月27日,每日优鲜收盘价为0.236美元,总市值已不足6000万美元。自2014年创立至今,每日优鲜累计融资额超过120亿元。在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登陆纳斯达克,但上市首日便破发——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下跌25.69%(首日收盘价为9.66美元)。此后每日优鲜的股价在一年时间内断崖式下跌,2022年3月后每日优鲜的股价跌破1美元,开始面临“退市警告”。(虎嗅注:由于每日优鲜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纳斯达克上市合规标准的1美元,每日优鲜已被要求于2022年11月29日之前恢复股价至1美元或以上,否则将被要求退市。)
“每日优鲜持续亏损,过于激进的前置仓模式和资本盲目助力,让它处于拔苗助长状态,隐疾已经埋入骨髓。疫情冲击、消费疲软让每日优鲜的隐疾被放大,最终病入膏肓。”分析师刘彬认为,就算没有疫情,每日优鲜“中前期的烧钱急速扩张、后期的急于盈利”都让这家公司存在隐患。
对每日优鲜的命运,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虎嗅表示:“每日优鲜是在一个错误的时期做了一件可能超前的事,前置仓为基础的生鲜电商从模式上并没有问题,但当前这样一个经济下行、消费收缩的周期,它的模式、特别是物流成本是难以改变的瓶颈,最终也导致经营逻辑出现坍塌。”
谁在为每日优鲜干活?
“每日优鲜干部很多,藩镇林立。”
一位在每日优鲜供职超过4年的中层向虎嗅透露,2014年至2021年,每日优鲜的“钱根”基于几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而以几座大城为核心,每日优鲜形成了自己的大区制度——几乎在每一个大区内有一座根基城市,而大区、城市以及基于此形成的脉络,构成了明显的“派系”。
同一大区内的人层层关照。一个非常典型的说法是:城市负责人可以不接总部老大电话,却可以24小时内随时接听大区上级的电话。
在扩张的关键周期内(2018~2020)为了应对友商,每日优鲜最高层赋予了每个大区极高的自主权:区域人事“任命权”(更强的举荐权)、管理考核权、甚至部分财务权(为了和地方供应商合作)。
由于前置仓模式的“巨额烧钱属性”,这里面有很多创利空间。“相同派系”的人们,抱团紧密,在飞速扩张过程中,这些“关系相近”的人,由于并肩作战、共谋富贵,最终成为地方上自成体系的“藩镇”。
上述人士告诉虎嗅,2018~2020年,每日优鲜总部对地方的管辖力度在逐渐变弱。2020年至今,整体情况已经演变为“政令难出公司总部”的局面。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凸显了每日优鲜总部和地方的“割裂”。
由于意识到物流和供应链成本过高,每日优鲜早于2016年便开始研发公司整体的数字化系统,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和实用,每日优鲜扩招了超过400人的技术团队从零开始打造包含采购、物流、营销、企业OA的数字化系统。与这些系统诞生同步,每日优鲜陆续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标准。
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直到2022年每日优鲜即将“崩盘”,地方大区中依然有部分“藩镇”拒绝采用公司统一的系统或拒绝按照公司标准流程操作。
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利益。一位参与过每日优鲜数字化体系建设的前员工告诉虎嗅,每日优鲜公司总部一直希望把所有城市所有业务的每一笔“钱”都清晰统计,并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所有流程标准化、体系化(也基于此加大公司总部对地方的监控)。但在地方拓展资源、与供应商谈合作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不方便公示”,以至于理想中的基于“数字化体系的降本增效”纸上谈兵。
与“政令难出公司总部”同时发生的是大区乃至公司总部里中层人数的扩张。“每一个高管都有自己的兄弟,大区负责人也有自己的兄弟,兄弟下面还有小弟,主管、总监数量在2018年之后激增。”
“致命问题”出现在2020年的两笔融资后。
2020年,每日优鲜连续融资两轮,当时在一级市场,很多曾经投过每日优鲜的机构开始变得慎重。“从2014年开始这家公司一直巨额亏损,2020年大环境上有疫情和国际贸易多重影响,大家的信心有些波动。”一位投资人向虎嗅表示,大环境的不利因素,让人们对被投企业的“盈利能力”更为看重,而当时的每日优鲜在一些机构眼中“不必要开支较多”。
在2018年融资成功后不久,每日优鲜在市场扩张的同时,“提早”开启了“享受”:在公司总部,每日优鲜给员工匹配了不亚于部分“大厂”的福利——免费的水果、咖啡、冰棍。要知道直到2022年,像美团这样的大厂都未给员工匹配这样的福利。
而在产品推广过程中,每日优鲜在一些城市疯狂“刷广告”,甚至一些ROI较低的渠道也获得了每日优鲜的投入。与此同时,每日优鲜在不断扩招,在2019年每日优鲜的员工总数达到公司史上新高1771人。
“在2020年每日优鲜试图融资时,所有的机构都希望它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缩减不必要开支。”上述投资人表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20年每日优鲜开启了一轮大裁员。
来自每日优鲜招股书的数据显示,2020年每日优鲜员工总数下降至1429人、同比降低19.3%。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人被裁退了?
“主管、总监这些并没有大幅度减少。实际上一线干活的员工变少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20年的裁员,让每日优鲜的公司架构进一步呈现出“干部相对较多、干活者相对较少”的情况。而每日优鲜特有的“公司文化”让基层干活的人“留存率变低”。
据悉,在每日优鲜公司高层非常重视复盘会。但是在很多复盘会上,每日优鲜高层采用的管理方式是“传统谩骂之法”。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部分高层会直接“问候家人”,而曾有被批评的下属,为了表现“忠心和态度”,自己打自己“嘴巴”。
这样的风气层层传递。有曾供职于每日优鲜的员工透露,无论是复盘会还是立项会,每日优鲜的部分中高层很容易“情绪化”。“大家很难理性、平静地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但是会撒气。”
被“眼前利益”绑架了
为了赢得融资,每日优鲜在裁员之外,还在寻找其他的“降本增效”方式。
两个今天看来可称之为“败笔”的招数是:提价+砍掉部分看似“不必要”的服务。
“2020年开始,开会时高层更关心的是利润、出货量,如果你去查我们的发展史,你会看到真正负责用户体验的大佬在那段时间离开了。”
一位曾经每日优鲜的中层向虎嗅表示,大量毛利率更高的产品被放到了每日优鲜的APP上。为了降低“选择困难”,一些高毛利产品在APP首页获得更好的推荐位,甚至会砍掉一些“更容易被用户选择,却毛利更低的SKU”。
成本也可以从供应商端“优化”。
有蔬菜供应商曾给多家生鲜平台供货,他曾在2021年下半年告诉虎嗅,从一些小细节上平台会卡成本。“比如,同样是蔬菜,上架前的精修这些工序,到底有还是没有?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影响了成本。我们供应商没有选择权,我们是根据订单干活。”
作为“损耗大户”的蔬菜,如何处理运输过程中的“磕损品”也体现了平台的价值观。上述供应商讲了一个细节,像白菜这样的菜品,有比较高的损耗率,但在上货时,到底去除“几层外叶”,存在“灰色空间”。“说实话,有时候一两层叶子的取舍,积少成多也是一笔钱。送到消费者端,一两次不会说什么,时间久了会影响体验。”
以及,供应商的情绪,也将影响平台产品的质量。
“每日优鲜拖欠我的货款,已经延期180多天了。”一位每日优鲜的供应商告诉虎嗅,从2020年开始,每日优鲜的付款周期逐渐变长。2021年以来,每日优鲜的“拖款”问题愈发严重。而一个隐形挑战是,在疫情冲击下,部分供应商在2021年的日子也不好过。
“原料在涨价,物流成本也在涨价,疫情也在影响我们。很多供应商本身很难,大家给每日优鲜供货一方面是因为多年合作的信任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上市公司,我们原本相信它不会欠钱。”
该供应商表示,一部分合作的商家甚至在2022扛住压力继续给平台供货;也有供应商被“拖款”小半年,依然抱着希望继续供货,但被7月28日的“裁员”消息惊到。
有供应商找到平台的相关对接人,却因为“对接人”已经“被离职”而无法得到答复。部分供应商坦承,自己并不认识每日优鲜更高层的管理者,也不知后续如何沟通货款事宜。
“每日优鲜一路上走得很急。”分析师刘彬认为,在2016~2020年,每日优鲜屡屡在资本市场成功融资,融资之后迅速扩张,在精细化打磨供应链、内部管理生态上缺乏“苦功”。
在2020年感受到巨大成本压力后,每日优鲜又急切地通过“裁员”、调整SKU、改变用户体验等一系列方式去试图盈利,但这些方式“并非长久之道,更像是短期饮鸩止渴。”
而沈萌则认为,“经济下行”是“压垮”每日优鲜的根本原因。“如果经济处于上行周期,前置仓运营的成本不断下降、同时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它的商业模式就没问题。”
“但恰恰因为疫情的加速作用,这两年是一个相反的周期。疫情只是加速器,而经济下行是根本原因,这是任何单一企业无法也无力改变的系统性风险。”
“大企业投入生鲜电商可以与其他电商业务进行成本分摊,但对于单一业务企业就缺乏这样的风险分散机制。”
眼下,摆在每日优鲜员工和供应商面前的问题是,何时可以拿到“补发工资”和“货款”。而知情人士告诉虎嗅,目前每日优鲜内部的“信息流淌”已经处于失效状态,对于高层到底想怎么做,绝大部分尚在职的员工“难以知晓”。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7月15日每日优鲜“官宣”的2亿元战略投资并未按时到账。如此,每日优鲜需要面临的将是更大的资金压力,以及11月的“退市难关”。
责任编辑:若风文章纠错
话题标签:每日优鲜生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