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1500多年前,拓跋鲜卑一路从大兴安岭嘎仙洞走上问鼎中原之路,迁都于此,成就了今日大同,然而这里虽是北魏统治者的过路客栈,却留下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煤城大同街上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裸露的手和脸依然还可以感受到城市中那份冰冷,天色暗淡下来,赶紧在距离酒店不远处的鼓楼私家小厨里补充能量,暖和过后看着四周璀璨夜色,猛然觉得这是北魏都城应该有的模样,
1902年,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在中国进行考察旅行时从当地县长那里得知云冈存在北魏石窟的信息将信将疑,当他站在这片壮观的石窟建筑群前又激动不已,
一整天茶饭无心地记录着眼前所见所闻,后发表于《云冈旅行记》,沉寂千年的云冈石窟经他介绍被世人所知,
仅距大同西北16公里处的云冈与大同完全两个世界,积雪散尽,空气生冷,偌大景区内除了我们只能听到扩音器里传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咏颂,
景区氛围修饰得有些肃穆,布满每个石窟岩壁上的各式佛像好像都在凝视,仿佛在说今天仅有的这两位信众最为虔诚。
石窟依武州山而凿,东西绵延达一公里,确切地开凿年代目前没有史料可以论证,只能推断是在北魏和平年间(460-465)开凿,到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5年)结束,
就是说大同作为都城还没有存在一百年,这座石窟干了六十多年,可以说以举国之力完成了用时最短的造窟形象工程,
目前留存大小洞窟252个,大小造像近六万尊,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规模恢弘、气势雄浑。
游牧民族要统治农耕民族当然不能等待旷日持久的民族融合时间,北魏皇帝们赶上的时代背景正是佛教传入中原扩大影响的最佳时机,
于是将皇帝地位等同于佛的思想高度来教化民众,建寺院,立佛像,凿石窟就成了统治者必要的政治手段来治理国家,大同既然是都城,自然要规模最大,无与伦比。
云冈石窟的开凿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来自凉州的高僧昙曜依照家乡环境选址云冈开启造窟之路,自太武灭佛之后肯定会物极必反,被后世称为昙曜五窟的云冈16~20号窟一下凿出象征北魏开国五帝的五尊大佛,
这些早期石窟的特点明显具有浓厚的西域情调,其中20号窟裸露在外的菩萨不仅是云冈的代表,也是平城的象征。
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汉化运动改革所带来的文化交融也体现在中期石窟作品之中,
来自古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已经充分被吸收,开始出现本土化的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与佛像龛,这一规制也成为后代开凿石窟里不能缺少的元素。
1~15号窟属于中期作品,雕刻手法更加娴熟细腻,汉化特点明显,尤其是第11窟中留存的84身乐伎意涵多样,服饰、禽鸟等造型具有浓厚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6窟的佛像是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四周彩绘浓艳,当你面对菩萨时,从头顶窟洞洒进的阳光正好照射到那双智慧的双眼,炯炯有神犹如活现。
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云冈石窟也来到开凿的晚期,国家级工匠开始转战龙门,余下的工程主要由下层官吏和民众补刻,
所以你看到20号往西的洞窟不仅规模缩小,这时北魏人们审美也开始崇尚以瘦为美,雕出佛像自然也形象清瘦,
北方佛像中比喻为瘦骨清像的风格就是从这里源起的,看看山东青州那些北魏时期微笑的菩萨,自然就理解都是一脉相承了。
安静走在1500多年的历史前,每个窟洞都有一段故事,每座佛像都有一段传说,云岗石窟在我心中非常鲜活,
空气寒冷的好像凝固,心中的血还在涌动,云冈石窟的保护要好于龙门,希望在一个艳阳高照的秋天,再次安静的坐在石窟对面的长椅上,与佛对视,与佛感知。
云冈石窟大同市云冈区云冈镇1号40.111681, 113.132462
赞(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