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起源
1993年,在距今有7000年至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发现了42根用骨头制作的棍子,这些棍子还是比较粗的,以前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棍子是发笄,是用来整理头发的,后来发现也能够用来吃饭,尤其在墓葬当中,发现他们放在手臂处的位置,而不是头部,后来包括最早发掘龙虬庄遗址的张敏先生也坚持认为,这些骨头是最早的筷子。
其实古代发笄是能够两用的,比如在描述商纣王最喜欢妃子妲己的时候,其中就有一段,纣王不愿意吃饭,后来妲己就用发笄喂他吃饭,这也是最早关于筷子的记载。
筷子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人们在此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进食了,但是并不是主流的餐具。在春秋时期,筷子应该还没有普及开,孔子和他们弟子们吃饭依然还是用手,基本上不上任何餐具。
还有个“染指于鼎”的典故,说的是公子宋,他去别人家吃饭,看到人家鼎里煮了一个大乌龟,他当时很馋,但是主人没有请他吃,于是他把手指伸进鼎里蘸了一下,然后愤然离开了,这时候人们还是用手指头当筷子用。到了战国时期,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筷子,尤其秦汉时期,筷子的使用非常普遍了。
“趁热吃”导致筷子的流行
我们现在还有个习惯那就是趁热吃。东亚文化圈,其中就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是使用筷子,像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还是习惯用手,因为他们不习惯吃热食,而是喜欢吃室温的食物。虽然越南处在东南亚,但是受到中国汉文化的影响,也是习惯于使用筷子。
我们嘴巴与手所能够承受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手能够承受的温度是60°,而我们的嘴能够承受80°,所以我们喝茶的时候,经常会需要一个杯衬,或者把杯底、碗底做得很厚。
勺子要比筷子早
如果你现在去韩国,他们勺子和筷子是一起卖的,很少有筷子单卖的情况,除非是在工艺品店。在古代汉语当中也常说“匕箸”,这里的“匕”就是代指勺子,“箸”代指筷子。而且最早的勺子就像刀子一样,既可以刮也可以割,同时也可以舀水,只是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勺子。
可能在我们的想象当中,筷子应该比勺子要先发明,因为筷子简单啊,只需要两根棍子就可以了,可是考古发现,实际上勺子要比筷子要更早被推广。
这和小米的种植有密切的关系,在华北地区,由于降水量比较少,人们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稷”或者“粟”,也就是小米,其实一直到唐代,中原地区主要还是以小米为主要食物。
小米最好的食用方法就是煮成粥,或者蒸着吃,如果像我们现在煮大米的方法,很有可能边上已经焦了,里面还没熟。因为小米和大米的空间间隙不一样,没有大米透气性好,因此只适合用较多的水去煮。
汉朝时期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刚开始会把食物直接放在席子上,后来有了个很矮的饭几,因此离地都比较高。我们现在喝小米粥可能就是直接拿着碗喝,但是在《礼记》当中,明确规定了上层人士,如何吃才能更加优雅。喝粥的时候不能直接把碗放到嘴边,当然也不可能用筷子,这时候只能用“匕”来进食。
而且还要求“毋抟(tuán)饭,毋放饭,毋扬饭”也就是说不要用手去抓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毋扬饭”是指不要把饭放在手里吹,可见这时候还有用手抓饭的习惯。而且《礼记》当中还记载“饭黍毋以箸”,这里的“黍”就是指小米,也就是说喝粥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其实都是为了好看,典雅。
现在朝鲜还依然沿用古代中国的礼仪,吃饭的时候要用勺子,吃菜的时候要用筷子。而且勺子要放在左边,筷子放在右边,古代礼仪当中左边是尊位,因此看得出勺子地位要比筷子要高。
石磨的普及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石磨,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民国时期面粉加工设备的引进,现在很少再用石磨加工面粉了。中华地区以前主要吃小米,唐朝以前,人们吃小麦还主要是煮着吃。当然我们现在面食都非常好吃,无论是臊子面,还是刀削面都非常美味,可是如果你把小麦直接煮着吃,是非常难吃的。
但是小麦相对于小米产量高,因此在唐朝强制大面积种植,以防止饥荒的时候,百姓没有粮食吃。唐朝时期把小麦叫做“粒食”,如果有哪一位官员一天三顿都吃“粒食”,皇帝都会钦佩他,说明这人道德很高尚,生活简朴。
正因为石磨的使用,人们把小麦磨成粉,做成面食味道好很多。也是因为面粉的发明,让面条成为北方的主要食物。吃面条当然最好用筷子了,从而勺子的地位也在逐渐下降。
同时炒菜的大面积推广,也让筷子相比于勺子更加适用。石磨不仅能让小麦成面粉,还能够让很多植物扎成油,比如花生、芝麻等,有了油,人们就可以用油来炒菜。根据文献记载,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炒菜一度非常流行。
在《东京梦华录》中,孟元老记载,他在靖康之变后,逃到杭州,发现当地喝粥还是会用勺子,但是吃炒菜就会换做筷子,因此炒菜对筷子的流行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筷子的流行和唐朝时期的茶文化也有很大关系,现在广东地区还习惯吃点心,上菜之前可能大家一起吃点心。在唐宋时期有个习惯叫“分茶”,也就是给你在喝茶的时候,也会吃一些点心。人们在进食这些点心的时候,都是用筷子。
尤其是宋朝时期,像开封人们已经逐渐脱离勺子,因此孟元老还惊诧杭州用勺子。在《金瓶梅》当中,人们主要的餐具是“盏”或者叫杯,这些杯子既可以喝茶,也可以用来喝酒,另外必备的就是筷子,勺子已经失去其功能性作用了。
日本、韩国筷子圈的差异
汉朝时期,人们还有分食传统,和现在日本饮食习惯很像,大家依次坐成一排,然后把食物分给大家。三国文献记载,当时日本还是以手食为主,会用树叶包着菜来吃,后来随着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把中国的饮食习惯也带回到了日本。
据日本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小野妹子把筷子带回日本。据传圣德太子是日本第一个使用筷子的人,圣德太子在日本朝廷仪式当中使用筷子进食。
起初筷子仅限于宫廷当中,到了公元8世纪,日本平民百姓掀起了一场从手食到箸食的生活革命,之后筷子在日本普及开来。
宋朝之后,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尤其北宋时期人口破纪录达到1亿人口,家庭当中人口的增多,吃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家围在一起“趁热吃”。明朝时期的八仙桌就是典型的饮食习惯的改变,一桌可以围坐8个人。
如果观察中日韩的筷子,形状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筷子是头圆尾方,日本筷子类似于锥形,越往头越尖,这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捕鱼比较方面,吃鱼的时候,可以用尖尖的筷子头挑刺,而且又薄又滑的生鱼片,用尖尖的筷子也比较方便。
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是围食,也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因此筷子是东亚最长的,尤其到了重庆地区,因为吃火锅的缘故,筷子更长。日本的筷子最短,一般在16cm-24cm,而韩国的筷子介于中日两国之间。
中国一双筷子吃遍天下,在日本,根据用途不同,筷子也不同,比如儿童专用,妇女专用,茶点专用,还有祭祀专用。第一次在日本见到两端都是尖头的筷子,很是好奇,后来人们告诉我这是祭祀专用筷子,寓意为人神共用。
和中国一样,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十分忌讳把筷子插在米饭中央,因为这是供奉祖先,祭祀时候筷子的使用方式。当然中日筷子的禁忌非常多,中国有三长两短,仙人指路等禁忌。日本则禁忌用嘴添筷子,夹菜的时候,不能够把不吃的食物又放回原地等。在韩国,人们会根据纹路的不同,区分彼此的筷子,当然喝汤用勺子,不能端碗喝。
我们时常说,东亚老挝人、泰国人还有越南人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你在吃饭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泰国人还是老挝人,他们都是习惯吃室温的食物,而越南人和我们一样,喜欢用筷子吃热食。这就是文化圈的影响,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因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饮食习惯也非常相近。汉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儒家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