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有消息称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被停职,余承东将独掌智能汽车业务。
针对相关报道,华为暂未回应。
如果属实,将会对华为造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时间回溯到2019年5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正式成立。
该部门是华为的一级部门,总裁为王军,最高负责人是徐直军,自身的定位是: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如何帮助车企造好车?华为车BU对外有三种商业模式:Tier1(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为车企供应智能化零部件)、HI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智选车模式。
不难看出,Tier1较为传统,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是主要的争议赛道。
鉴于华为当前的境况,谁能快速发展,必将占据主导权。
由此,这场“造车”大赛也演变为王军和余承东的直接PK。
时间是一种检验,检验事物的真实价值。三年多以来,HI模式先后签下三家车企,分别是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以及广汽;智选车模式代表之作便是AITO问界,奇瑞、江淮等也将开启智选车模式。
相比之下,智选车模式成长速度较快,毛利率也比较高。
以问界为例,问界M5、问界M7得到消费者的认可,2022年累计交付超7.5万辆,成为销量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究其根本,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和车企的合作大相径庭:前者和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使用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后者由华为主导,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汽车厂商只需要制造“躯体”。
不要怀疑华为的技术能力和颠覆能力,华为的到来将把汽车行业搅得天翻地覆。
在余大嘴招牌的“吹牛式”带货下,AITO问界虽然争议不断,但狠狠地赚了流量、赢了销量。
据悉,华为智选车模式扩容在即,奇瑞、北汽、江淮的车型或都将采用AITO车标。
这并不代表汽车厂商沦为了“代工厂”,而是双方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造好车!
不妨再大胆假设:在余承东的统一领导下,华为汽车最终将走向何处?
此前,华为三番五次公开声称“华为不造车”。
2020年10月,华为EMT决议【2020】007号文件明确,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成为一家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去造车,谁建言造车将被调离岗位。
不过,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请注意下面的一行小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三年。
也就是说,三年内华为肯定绝不造车。问题是三年内华为打好了基础,到时候要不要造车?
在可预见的未来,汽车制造同质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华为造车还会那么难吗?不会!华为造车,板上钉钉!类似的情况,请参考华为此前在手机、智慧屏立下的flag。
不做手机,却曾经成为全球第一;不做电视,却独家发布了智慧屏;不做芯片,却无奈开启芯片工厂;总说不造车,难道是三年有效期还没有到?
编后语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华为现在最适宜的造车论,是把更高阶的智选车模式发扬光大,在问界、奇瑞、江淮、北汽等基础上,陆续把其他众多汽车厂商变为华为的制造厂商,类似于蔚来汽车。
模式足够精、市场足够大。届时,华为的对手或许真就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上方文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