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燃油车上,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三大件;在新兴的电动车上,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三电;而在手机上,消费者也关注手机的三大件——芯片、内存和摄像头。在这之中,内存相对于其他两个硬件来说,在不同价位上的分级与区别并不明显。
目前手机中主流的内存组合是8G+128G到16G+512G之间,最高的则是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中兴Axon 30 Ultra 航天版,内存组合为18GB+1TB,此前红魔7 Pro也曾提供过一个18GB+1TB的版本。
看到如此高的内存组合,想必对电脑有些了解的朋友,便会发现一个情况——目前手机的内存基本已经和常规的电脑一样了,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电脑。比如笔者键入这些文字所用的电脑,内存也不过为8G,而目前在用的手机却有12G的运行内存。
我们的手机内存为何越来越大?
想要搞清楚这种情况,首先要了解一下内存到底是什么。内存一般是指内存储器,在手机上一般是指运行内存(RAM),另外的为存储空间(ROM)。举个例子来说,RAM就相当于工厂的车间,而ROM就相当于工厂的仓库。仓库中可以存放任何东西,而手机运行App就需要把仓库中的东西拿到车间中进行工作。 因此仓库越大,手机能存储的东西就越多,车间越大,手机能同时工作的App就越多。
从工作的原理来看,内存的大小与手机的流畅度成正比,但我们的手机系统常见的就是安卓与iOS这两种 ,常用的微信、微博等这些软件也都出现了很多年了,变化其实并不大,那为何RAM还是从十年前最高的2GB升级到了如今最高的18GB,增长了将近十倍呢?
从源头上来看,这是因为原先的空间不够了,而空间不够的原因是里面运行与存储的东西变大了,就像城市中的道路,几十年前的汽车少,自行车多,所以道路畅通,而当汽车变得越来越多时,就会变得愈发拥堵,这就需要重新铺设和加宽道路了。因此是由于手机系统与常用App的变大,导致手机需要更多的内存去保持流畅度。
笔者以微信为例,Redmi K40游戏增强版(笔者备用机)在未运行任何程序时,12GB的RAM仅剩8.4GB,而当笔者打开微信这个App后,可用内存就变成了7.4GB,也就是说,仅仅一个微信,就占据了1GB的运行空间。若是把如今的微信放到十年前拥有2GB运存的小米2S上,理论上同时运行两个微信,手机的运行内存就被占满了(忽略手机系统所占空间),而且各类应用的功能还需要常驻后台以便随时调用,可以说是各类App没事就到RAM里去“嗑瓜子聊天”,运存空间不被占用就怪了。
除此之外,对RAM影响更大的则是手机系统越发臃肿,基本在手机未运行任何程序时,系统就占据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就像笔者的12GB的运行内存,未运行任何程序就已经被占据了3.6GB,而十年前旗舰级别的小米 2S运行内存总共才2GB。
以上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可以用IT界的一个术语来总结,那就是安迪比尔定理。其中安迪是指英特尔的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则是指微软的前CEO比尔·盖茨。这个定理的原话为“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意思就是安迪提供什么,比尔便拿走什么。具体来说就是,虽然英特尔的处理器每次更新都比以往的性能提升很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很明显的提升感,这是因为微软系统也跟着做大,把提升出的性能都给用掉了。
在手机领域同样如此,手机厂商提升硬件性能,系统也跟着变大,APP也塞进更多的功能,然后厂商再提高硬件性能,由此形成了一个闭环。
保持手机流畅的其他方式
对于高端手机,厂商可以进行堆料,增大手机的内存,毕竟售价本身就高,成本增加些也无伤大雅,但是对于那些低端的手机,或者说是低内存的手机呢?由于成本的问题,厂商们不会在这类的手机中配备更高的内存配置,大部分都是以8G+128G作为封顶。因此为了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厂商们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虚拟内存的功能,又称内存拓展。
虚拟内存这个功能很早就已在电脑上应用了,简单来说就是把ROM内的一部分空间临时划拨给RAM进行使用。举个例子来说,你的手机有1GB的RAM,运行微信需要300MB,运行王者荣耀需要800MB。这两个程序都可以单独打开使用,但若是你想同时运行这两个程序,那内存就不够用了,系统会自动“杀掉”你放在后台运行的程序。
那有了虚拟内存之后,这两个程序同时运行时,就会把你放在后台的程序移进ROM划出的那个区域内待命,一旦你将其切换成该程序界面,这两个程序所处的位置就会相互交换。
这么一听,是不是觉得虚拟内存这项功能挺好的,可以让手机同时运行更多的程序。但这类功能仅对于那些低内存的手机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那些12GB、16GB的大内存的手机来说,基本用不上。而且该项功能涉及数据的持续读取与写入,这对于ROM的本质来说并不适合,并且会减少它的寿命。因为RAM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它会频繁地读取写入,但ROM并没有。
虽然就使用寿命而言,虚拟内存这项功能并不算好,但目前人们更换手机的周期并不算长,根据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在2021年9月的报告中显示,中国的换机周期为28个月,即使现在有些变化,但基本在ROM“寿终正寝”前,人们早就更换了手机,因此虚拟内存的这项缺点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除了虚拟内存这种变相增大RAM来保持流畅度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方法,以近期小米所实行的剃刀计划为例,MIUI 14相对于上代整体做了减法,是以“固件最小、占用内存最小、不可卸载应用最少”为目标所打造出的系统。
众所周知,手机系统在每次迭代更新之后,由于新功能的增加,固件不可避免地持续变大。因此小米“剃刀计划”的第一刀就是压缩系统固件,相对于上代来说,MIUI 14的系统固件大小精简了 23%;第二刀则是向系统内存占用下手,MIUI 14会排查非必要的自启动进程,并且控制系统应用以及服务应用所占用的内存情况,尽量减少系统自身所占用RAM的空间;最后的第三刀就是向不可卸载的应用下手,MIUI 14将手机中自带应用程序中不可卸载的数量降低至8个,而这8个也基本不算App,因为电话、联系人以及文件管理这类应用被称为手机功能才比较合适。
对于那些可用第三方应用替代的原生App,都是可以直接卸载的,比如自带的音乐、邮件以及小米视频等应用。这类应用大部分都是用户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中吃灰的存在,不仅用不到,还占地方。因此统统删除掉,也能缓解一部分的内存压力。
从小米的“剃刀计划”来看,整体的思路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精简,手机需要更多的内存空间,那就把空间中不重要的东西给扔掉,对重要的东西进行整理分类,腾出更多的空余空间进行“待命”,从而提升手机的流畅度。这样的解决方法正好与扩大内存的方式相反。
未来发展的展望
家用电脑从早期的Windows 95到现在Win11,手机从非智能到智能,在使用时能感触到明显变化的就体现在游戏方面,日常的软件应用在使用中则是差距不大,并且电脑和手机在运行中最占内存的也都是各类大型游戏。而当下的游戏技术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手机端的游戏表现距离电脑上也越来越近,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能够媲美电脑端,因此当下主流的16GB电脑内存以及12GB手机内存在往后几年大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而18GB+1TB的手机内存组合想要普及,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用户在选择内存配置时还是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理性看待。
从临近的时间上看,手机的内存不会有太多变化,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手机的内存在攀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基本会保持在一个水平上不再变化。并且当一切基础条件成熟之后,手机的内存慢慢会变得不像现在那么重要,云计算系统将会大行其道,人们所用的手机都将会是云手机 。云计算就是把手机中的系统、程序以及运行所需要的计算等都放在云端,然后再投射在手机中。
举个近似的例子来说,去过网吧的朋友们应该都有感触,那里的电脑配置虽然不是顶级的,但运行起游戏来都十分流畅、丝滑,比家里的游戏本都好用。
这主要是因为网吧的电脑,它们的系统以及各类应用数据都是存在于网吧的服务器中。其次,就是网吧的网速特别好,这也是能够支撑网吧将所有电脑系统以及数据存放于自身服务器当中的基础。
除此之外,如今的云游戏也是一个典型代表。众所周知,Macbook系列一向无法运行大型3D游戏,但通过云游戏就可以在Macbook上正常运行。因此云技术对于终端设备没有太多的硬件要求。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基础条件足够的前提下,把系统以及数据放在云端中运行,比在机器本体内要更好用。当下的云技术还在发展之中,相关的基础条件也还不足以支撑云技术的完美应用。因此只有在未来超高速的网络完全普及,也就是把网络全面覆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对于云端的数据程序能够做到瞬时的传输,使用的体验感也与存储在本地完全相同时,才能全面普及。
目前,各家厂商也在积极布局云端技术,比如在2022年12月召开的OPPO2022年度未来科技大会,OPPO就正式发布了安第斯智能云,这是服务个人、家庭和开发者的泛终端智能云,OPPO将其称为万物互融的“数智大脑”。或许在未来,各家厂商的“军备竞赛”将会在云端接着展开。
写在最后
为了使手机运行得丝滑流畅,同时能在竞品中脱颖而出,厂商就把手机的内存加大,应用开发也因为更大内存的普及而一味地做加法,忽略了老机型的体验,一些内存相对较小的机型也逐渐变得更卡。
小米的MIUI 14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做了逆向调整,提出了以精简为核心的“剃刀计划”。虽然往后几年的手机内存不会有太多变化,但系统和App变大的趋势不可逆,毕竟总不能够把手机系统精简成十多年前功能机的状态,把当下的手机游戏精简成十多年前的像素状。
目前手机的性能的平衡状态基本已经进入了平台期,除了在游戏上的差别明显,日常使用的差别不会太大,并且如今主流的12、16GB运行内存也会作为一个长期的存在,往后几年基本不会被取代。
而在更远的未来,网络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并且数据的传输速度可做到瞬时反应,或许每个人的手机只是一个可以用来接收、显示与操作的移动终端,具体的数据存储与运算,程序的开发与运行等,都会在云端的云计算系统中进行。
责任编辑:拾柒